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_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_日韩欧美 a级_人人爽人人澡人人人人妻

鑄造平臺 成就員工 創知名品牌 建專家團隊

國內資訊

婺源發展鄉村旅游的三大啟示

新聞時間:2017-10-23 文章來源: 文章作者:ztcjjt
 十一國慶黃金周,婺源鄉村旅游火爆,七天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,旅游總收入3億多元,旅游各項指標再創歷史新高。近日,記者與參加“萬達文化旅游城·全國主流媒體走贛鄱”活動的20多位同行一起,走進被譽為“中國最美鄉村”的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,體驗其旅游業的獨特魅力。婺源發展鄉村旅游的一些經驗,對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頗具啟示意義。
 
1、高水平規劃
 婺源在鄉村旅游發展上打出中國旅游強縣、最美六大鄉村古鎮、十個趕緊要去的地方、夢里老家等十多個招牌,提出建設“中國最美鄉村”和“世界最大生態文化公園”的目標,從規劃上著手,打造國內著名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。
 婺源在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上舍得花錢,先后投入超過1000萬元聘頂尖團隊中國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四個層次的規劃,包括旅游產品總體規劃、具體的景區開發發展及保護性規劃、公路沿線新農村建設控制性詳規、江西婺源·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規劃,使鄉村旅游開發從民間散亂、小打小鬧開發轉向高水準、綜合性大開發。
該縣要求全縣每一幢房子、每一座橋梁、每一條道路、每一片綠化,甚至每一扇門窗、每一處欄桿都按景觀物的要求來建設或制作,全面地融入地域的特色,形成“處處風光步步景”鄉村旅游發展格局。同時,注重風格的統一協調,景區內的景點建筑、村民建筑、單位建設都緊扣旅游主題,彰顯地方特色,新建房屋基本上采用新徽派風格,縣內主要公路沿線、景區景點可視范圍,油菜種植覆蓋率達90%以上,形成了“油菜花經濟”,三條精品旅游線路沿線茶園每年套種梨樹、桃樹等帶花苗木15萬余株,形成“花開百村景象”,使婺源鄉村旅游有看頭、看不完。
啟示:
 鄉村旅游最大賣點是“望得見山,看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”。發展鄉村旅游最怕的是大拆大建、小打小鬧、各自為戰,缺乏統一規劃,形不成規模和品牌效應,東一點,西一點,成不了大氣候。
 反觀鄉村旅游,總的說來還是比較缺乏統一規劃,規劃的質量、規劃的檔次、規劃的實施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。加強規劃引導,提高組織化程度,規范鄉村旅游開發建設,保持傳統鄉村風貌,合理利用民族村寨,古村古鎮,發展有歷史記憶、地域特色、民族特點的旅游小鎮,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,推動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。
 
 
 
2、與農民共建
  “婺源歸來不看村”,婺源有大大小小村落1400多個,其中古建筑是其發展鄉村旅游最具含金量的家底。如何在城鎮化的現代語境中保留一份原汁原味的村落文化,打造鄉土韻味十足的田園風光?
 婺源縣委書記介紹,該縣對古村落、古民居、在建筑的開發,首先征求村民意見,與村組老百姓達成共識,與每家每戶簽訂合約。如果村民同意,雙方按約定履行義務,開發后給村民相應利益。如果村民不同意,那就暫時不開發。旅游開發是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進行的,不搞強制開發。正確處理好相關各方面利益,才能避免矛盾,實現多贏。
 該縣旅游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,婺源通過對古民居進行收購、對村民自主開發的景點予以補助、以旅游資源入股、參與農家樂和農特產品經營、提供景區公益崗位、從門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給鎮里村里劃撥經費、給群眾分紅等多種途徑,讓當地群眾增加收益,妥善處理好了旅游開發與當地群眾的利益關系,調動了村民參與旅游與保護環境的積極性。
 與此同時,婺源景區農民依托村落景區的發展,在旅游公司的統一組織下,有序經營茶葉、硯臺、竹木工藝品、特色風味食品、干山貨等生態特色物產,有效解決了古村落既作為景區又作為農民生產生活區的矛盾。
啟示:
 鄉村旅游是以獨特的鄉村民俗民族文化為特點,依托農家樂的形式,形成一地一特色的農業及生態條件,開展旅游活動。農民是經營主體,住農家屋、吃農家飯、干農家活、享農家樂,鄉村旅游無論哪一項,都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。婺源的鄉村旅游全國聞名,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景區與農民共建,利益與農民共享,農民參與積極性高。
 發展鄉村旅游也有很多有益條件,有很多古村落古民居。關鍵是要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,通過旅游合作社等多種形式,整合資源,引進資金,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,大家同心協力,才能把鄉村旅游做大做好。  
 
 
3、注入文化元素
 秋到婺源,雖與攝影家鏡頭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失之交臂,但梯田上金黃的稻田和穿越時空的古民居,卻給記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 婺源篁嶺村,據說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地,建在陡峭的山坡上的幾十幢房屋左右粘傍,上下依靠,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。這個季節,篁嶺家家戶戶開始曬秋。黃豆、稻谷、辣椒平鋪曬開,圓圓的曬匾里是五彩繽紛的豐收果實,和依山而建的白墻灰瓦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,這就是聞名于世的“曬秋人家”。
 婺源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說:“我們把曬秋做成文化、做成一個產業,讓游人來這里體驗感受一種異樣的生活方式,形成獨一無二的曬秋人文景觀。”
 婺源縣有關領導介紹,近年來,該縣圍繞“文化與生態”主題,通過挖掘整理,對古建村落、民間文化進行保護,開發人文景觀,形成了以鄉村風光為外在、以傳統徽文化為內核的獨特風格,促進了婺源鄉村旅游的迅猛發展。
 到婺源,除了看風景,更深層次、更能消磨時光的是看文化。這里有朱熹理學文化和尋根問祖文化,有徽派建筑和婺源“三雕”,有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、民居、寺廟,還有儺舞徽劇。到婺源,即使錯過了春天油菜花,全縣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、12個全國民俗文化村、10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、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4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,也會讓游客目不暇接,贊嘆不已。
啟示:
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,旅游是文化的載體。一次難忘的旅游,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、精神之旅。發展鄉村旅游要善于利用鄉村的“老氣”和“土氣”,鄉村中很多老樹、老橋、老街、老房承載著很多古老的文化,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,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。
 婺源因生態而美麗,因文化而生動,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婺源鄉村旅游聲名遠揚。反觀我區鄉村旅游開發,很多產品僅僅停留在表層的開發上,缺乏深度的創新和獨特的創意,文化內涵不足,產品的品位不高,一些鄉村旅游僅滿足于吃土雞土鴨、打“拖拉機”和麻將上。
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,廣西不妨借鑒婺源經驗,以田園風光為韻,以鄉土文化為魂,抓文化,挖歷史,讓鄉村旅游生根。
 
 
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

友情鏈接